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172
威望:75 點
金錢:4083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5-08-27
西贝没救了,准备直接埋掉吧,贾国龙失去理智冷静,简直公关灾难。一次普通用餐直接埋葬了蠢货老板,死掉吧罗永浩在西贝门店的一次普通用餐,引发了中国餐饮行业近年来最激烈的一场论战。 他在微博上吐槽西贝“几乎全都是预制菜,还这么贵”,吃出了“隔夜的味道”,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消费者反馈,却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强硬回应下,演变成一场史诗级的品牌信任危机。 我猜想贾国龙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回应,是因为罗永浩地吐槽一不小心真正地戳到了他地死穴。 他知道罗永浩地影响力,慌了,失去了理智冷静,然后亲手把本来可以大事化小的事情引爆,并把预制菜行业以激烈地方式推到了世人面前。 这场公关灾难的背后,是一个行业与消费者信任的严重割裂。西贝不仅输掉了舆论,更输掉了品牌最珍贵的信誉资产。 01、情绪公关,四大失误铸就品牌灾难 西贝此次危机应对的败笔,首先在于混淆了法律回应与公关应对的本质区别。 贾国龙以为有了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就有了尚方宝剑,反复强调“按照国家标准不属于预制菜”。 但这只是火上浇油。 从法律和行业标准定义层面看(但行业标准怎么来的,相信懂行的人都明白一二),西贝或许无懈可击。 起诉罗永浩“损害商誉”,亦是法律框架下的正当权利。然而,公关思维处理的不是事实本身,而是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和情绪。 西贝明显错误的低估了罗老师的影响力,而且由老板直接来回应的视频中,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情绪化特征。 贾国龙直言“第一反应是生气”,这种将个人情绪融入企业公关的回应,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。 更不智的是,西贝选择直接起诉一位以“较真”和“善辩”闻名的公众人物。这一举动看似强硬,实则无异于为一场本来可以不回应地的舆论之火浇上了汽油。 更重要地是,西贝严重地高估了民众对于预制菜地接受度。 他以为拿着“国家标准”教育消费者无往而不利,却忘记了,真正花钱消费地,是渴望吃得健康、新鲜地广大消费者。这个巨大地认知鸿沟,就表现在了后厨直播之上。 02、后厨直播,灾难性的自证清白 为回应质疑,西贝宣布开放后厨让媒体和消费者参观。这一原本旨在“自证清白”的举措,却意外成为了一场灾难性的“翻车现场”。 媒体镜头下的西贝后厨,揭开了工业化餐饮的真实面纱: 冷柜里摆满速冻海鲈鱼、预制羊排。 中央厨房调制的鸡汤,连西兰花都是冻得硬邦邦的半成品。 标签上“24个月保质期”的字眼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扇在了贾国龙“西贝100%没有预制菜”的信誓旦旦的豪言上。 最令人咋舌的是鸡汤的制作过程。 当记者询问“这是什么时候熬的?” 工作人员自信回答:“这是我们早上熬的”。 然而当记者追问“熬完之后的鸡肉呢?” 工作人员只能支支吾吾地承认:“熬完的鸡肉?额……就是,这个就是水加上我们那个料包,然后兑制的”。 所谓“早上现熬”,原来不是用鸡熬,而是用料包熬。 这种对话术的玩弄,彻底激怒了消费者。 无数宝妈彻底崩溃,原来自己一直追求的健康的美食,给孩子吃的东西,竟然是这样的冻了好久的东西。 这可是进入孩子嘴巴的东西! 要知道,许多宝妈为了孩子健康,是连糖、盐都尽量少或拒绝的,而在西贝,居然有几乎写满了整个包装袋的“高科技”。 03、认知鸿沟,傲慢的定义之争 西贝回应的第二个致命伤,在于完全忽视了当下中国消费市场的核心转变: 从功能消费走向情感消费,从品牌权威走向消费者主权。 贾国龙在回应中表现得像一个固执的“成功人士”,执着于纠正公众对“预制菜”一词的“误用”。 他却忘记了,语言的本质是约定俗成,而非字典规定。 在大众认知中,“预制菜”早已成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符号,代表着一切非现场制作的、工业化的、标准化生产的餐食成分。 当他非要用他自己的、行业的“不是预制菜”来教育消费者的时候,消费者心中的不满也达到了最顶点。 但要特别说明的是,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,而是被欺骗感和被剥夺的选择权。 当消费者支付着“手工现做”的价格,却品尝到“标准化预制”的味道,这种价值落差才是愤怒的根源。 04、营业额暴跌,实实在在的商业损失 西贝的强硬回应不仅没能平息争议,反而给自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业损失。 据报道,9月11日西贝全国门店营收同比减少200余万元。以西贝2024年约90亿元营收、日均2500万元收入测算,单日下滑幅度近8%。 成本端来看,开放后厨、增加现场讲解人员、加派质检与公关团队,预计额外增加运营费用约百万元级;若叠加“不好吃可退单”承诺,潜在毛利损失仍可能扩大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,杭州部分门店反馈“罗永浩菜单”首日几乎无人点选,显示流量话题尚未转化为实际销量。 西贝的强势回应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代价昂贵的自我伤害。 那些在小红书上发笔记证明网络舆论对门店营业尚无影响的行为,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。 网络舆论对于企业的冲击力度之大,去年以来已经有农夫山泉、京东的例子在前了,任谁也别想掩盖。 我判断,当事情持续发酵,接下来一周到一两个月,西贝的营业额会飞速下降,然后恢复会非常困难。 我不介意被打脸。 此外,当消费者对西贝的负面印象一旦形成,想要消除就非常困难。你现在去看京东的消息都能看到“杨笠”,然后表示绝不再用京东的说词。 05、预制菜行业,谁在叫好,谁在担忧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背后,折射出的是整个预制菜行业面临的认知撕裂与生存困境。 2024年预制菜企业半年报呈现诡异割裂:味知香净利润暴跌24.5%,国联水产巨亏5.44亿,千味央厨净利缩水39.7%。 这些企业共同点是B端渠道占比超70%,暴露出过度依赖餐饮客户的脆弱性。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春雪食品出口增长25%,圣农深加工品销量提升13.21%,它们的突围密码在于深耕C端差异化市场。 行业正在经历残酷洗牌。 B端主导的企业受餐饮业降本需求挤压,毛利率普遍下滑至20%以下;而能在家庭消费市场建立认知的品牌,反而获得更高溢价空间。 预制菜行业面临三重难以突破的困境。 首先是B端依赖与C端信任危机。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65%连锁餐饮使用预制菜,但72%消费者拒绝为其支付现做价格。 西贝事件暴露行业集体困境:餐饮企业既要靠预制菜降本增效,又不敢坦然告知消费者。 其次是成本控制的两难境地。冷链物流成本占售价25%-40%,中小餐馆复热设备投入动辄数十万。 对比日本神户物产中央厨房模式,国内企业陷入死循环:降本必然损伤品质,保品质则失去价格优势。 第三是标准缺失下的认知混乱。从网友争论“豆腐是否算预制菜”可见,现行《预制菜行业规范》对分类、标识的规定过于模糊。 日本《食品表示法》强制标注“调理済み”的做法值得借鉴,但国内尚未建立分级制度。 06、消费者需求,与厂家商家的根本矛盾 消费者与厂家商家的根本矛盾在于:消费者追求的是差异化的美食体验,而厂家商家追求的是标准化的规模效应。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餐饮早已超越果腹需求,成为文化碰撞、情感联结与个性表达的载体。 从烟火气十足的市井小摊到科技感拉满的未来餐厅,从健康轻食到重口味狂欢,不同场景下的美食正以独特姿态征服食客的味蕾。 虽然西贝以及很多的餐饮公司都在反复地说,预制菜才是餐饮行业的未来。但本人对此存疑。 首先,餐饮行业的未来,是否等同于消费者期待的未来? 其次,消费者真正期待的美食是什么? 第三、在预制菜产业里,餐饮简化了流程、降低了对厨师的依赖、降本增效,但消费者得到了什么呢? 标准的口味?便宜的价格?还是各种“黑科技”?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。 还是要再一次强调,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,关键在于价格是否与品质相匹配,以及是否拥有充分的知情权。 尽管《通知》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,但现实中鲜有餐厅能真正做到主动做出明确标识。 07、透明化实践,老乡鸡的成功范例 与西贝的狡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乡鸡的透明化实践。老乡鸡用三级标签告诉顾客每道菜怎么制作的。 绿标代表在餐厅后厨“现做的生鲜、生切、生调”菜品,橙标代表“中央厨房加外采拿过来以后到现场再操作的”半预制菜品,红标代表“中央厨房全部做好了,门店仅需复热”的全预制菜品。 老乡鸡老老实实告诉大家:当前老乡鸡的正餐菜品中,餐厅现做菜占比70.6%,半预制菜占比27.7%,复热预制菜占比1.7%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公开了供应商明细、追溯档案、菜品制作流程。 网友们纷纷为老乡鸡的坦诚点赞,说“没把消费者当外人”。有对比就有伤害,这边老乡鸡大大方方公开一切,那边西贝却在玩文字游戏,难怪大家会生气。 08、餐饮未来,透明与多元才是正道 正如新华社说的,“不怕你预制,怕你不告诉我。”预制菜的终极命题不是“能不能用”,而是“如何用得坦荡”。 在信息透明的时代,消费者愤怒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,而是被当成“人傻钱多”的冤大头。 上海试点的“明厨亮灶+预制菜公示”可能成为政策风向标,企业需要做好B/C端策略分化: B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,C端打造“家庭厨房助手”人设。 技术端需突破锁鲜技术和区域冷链网络建设,而最关键的仍是重建信任——就像日式便当店坦然标注“调理品”比例,诚实才是最好的危机公关。 多元化、透明化的餐饮模式正在涌现。 呷哺呷哺集团旗下中高端火锅品牌湊湊宣布推出“甄选单点+欢乐畅吃”双点模式,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和高质价比兼顾的用餐选择。 要改变这个局面,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预制菜划分的标准体系;餐饮行业则要建立透明机制,诚信经营、合理定价,而非玩弄“文字游戏”模糊概念。 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,实现餐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 希望这场风波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,推动预制菜产业走向透明、规范,最终消费者自然会“用脚投票”,选出那些真正优质、值得信赖的好餐厅。 毕竟在危机面前,傲慢比错误更致命,真诚比正确更重要。 但我觉得,西贝这个品牌,已经没有机会了。 西贝在此次危机面前的愚蠢应对,而且是接二连三的愚蠢应对,以及长久以来在预制菜问题上的不公开不透明,再加上对于消费者的傲慢,已经把自己逼到了死角,已经很难再有转圜的余地。 等待西贝这个品牌的,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局了。 就如同一位网友说的,贾国龙举起的两张菜单,可能就是西贝的挽联 赞(1)
|